中药|每一个药名,背后都有故事
白芷、半夏、刘寄奴、徐长卿、续断、天南星、菟丝子、知母、白头翁、丁香,这些有趣的名字里,有多少是中药?
答案是:全部。
如果深入分析,你或许会发现,这些中药的名字不仅有趣,还颇有讲究。
比如白芷,因草药色白有香味,故而名之。
半夏则是因其在夏至前后采收,此时夏天才过了一半。
刘寄奴、徐长卿则是以名人传说为依据。
续断是突出功能,有续接断骨的作用。
天南星和半夏长得很像,《神农本草经》称其为虎掌,《本草拾遗》始载天南星。
……
中药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系统,在命名一事上就可以看到祖先在药物研究上有多考究,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蕴含着大智慧。
白芷是以颜色命名,类似的还有很多:
红色系的如红花、丹参、朱砂。
白色的除了白芷,还有白薇、薤白。
黄色的如黄连、黄岑、黄芪。
黑色的有乌梅、乌药、玄参。
青色的如青皮、青蒿、青黛。
紫色的紫草、紫花地丁。
双色的金银花。
……
当然了,除了颜色,中药还会根据其所在部位有所区分,比如葛根、桂枝、竹叶、旋覆花、牛蒡子、荔枝核,就用的是植物的根茎、叶子、花朵、果实、果核来描述。
鳖甲、水牛角、血余炭、熊胆、虎骨则是用的动物身体的某个部位:
鳖甲是鳖的外皮。
血余炭则是人类头发为主要原料经过炭化以后制成的黑色块状物。熊胆一般是取自黑熊或棕熊的胆囊。
虎骨则是老虎的骨骼。
功效也是衡量药物最重要的信息,比如防风、续断、益母草、决明子、王不留行、远志、路路通、蚤休、国老、番泻叶等都通过名字描述了药物的主要性能:
防风适用于治感冒、头痛、周身关节痛、神经痛等症。
益母草适用于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经闭。
王不留行多用于产后通乳。
蚤休用于解毒。
国老也叫甘草,除了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还可以用来制作糖果、蜜饯等。
番泻叶则是促消化、通大肠的药物。
以季节命名的药物也非常多,大家熟知的冬虫夏草、四季青、月季花、忍冬、款冬花等,都是这一类。
半夏、夏枯草则是根据采收季节命名的。
最为奇特的是诸如刘寄奴、徐长卿、杜仲、女贞子、何首乌、使君子、禹余粮等药名。这些名字听起来完全没有头绪,因为它们都是根据一些传说故事命名的。
刘寄奴就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传说他通过捕杀大蛇得到神仙药草,用于治疗受伤士兵,效果特别好,所以就把那种药材称为刘寄奴。
这是历史上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沿用至今。
当然了,中药中还有部分是因为避讳君王而改字音的情况,玄参改为元参(避讳康熙帝玄烨名讳);薯蓣先是改名为薯药(唐代宗名预),宋朝时又改名为山药(宋英宗讳曙)。
中药取材广泛,还有一些特殊的材料,比如鸡蛋膜,入药则称为凤凰衣;鼯鼠的粪便称为五灵脂;胎盘称为紫河车;牛胆囊中的结石变成了牛黄……取一个雅名,将污秽之物变废为宝。
中药名来源各异,其实也不仅仅局限于上面描述的内容,在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下,很多中药名字也会发生变化,仅仅以开头提到了半夏为例,它实际存在的名字多达40余个。
为了减轻患者对药物的恐惧害怕心理,人们还煞费苦心创作了许多美丽的故事。
比如大家熟悉的红豆,也叫相思子:相传越国有一个男子被迫戍边,妻子日夜思念,后来,这位男子音讯全无。妻子一直在村前大树下等待,哭断愁肠、泣血而死。后来,树上忽然结荚果,其籽半红半黑,晶莹鲜艳,人们视为贞妻挚妇的血泪凝成。
后来,王维以此写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往期精彩回顾:
欢迎读者转发至朋友圈
也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图片、音频部分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学和乐原创,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