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对药(疏表透疹解毒止痒类)
(一)葛根 升麻
【单味功用】葛根味甘、辛,性平。入胃、脾经。本品轻扬升发,既能发表散邪、解肌退烧,以治感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项背强痛之症;又能疏通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改善脑血循环及外周血液循环,而治高血压病之头痛、头晕、项强、耳鸣、肢体麻木,以及胸闷不舒、心前区发作性疼痛等,如冠心病,心绞痛诸症;还能疏表透疹、以升发清阳之气、引内陷之邪外出、故可透疹,而治麻疹透发不畅等症;还可升发清阳,鼓舞脾胃阳气上升,而升清止泻、生津止渴,用于治疗脾虚泄泻,湿热泻痢、热性病之口渴,以及上消证(类似糖尿病) 之口干、口渴等症。《本草正义》云:葛根气味皆薄,最能生发脾胃清阳之气。《本草逢原》亦云:葛根清轻,生用则升阳生津,熟用则鼓舞胃气。故生用、熟用,则当视病情而定。
经现代中药研究认为,葛根内含黄酮甙(为葛根素、葛根黄甙、大豆黄酮甙、大豆黄酮等),以及多量淀粉等成分。通过动物实验证明,葛根能扩张脑、心血管,改善脑循环,冠状循环,降低血糖,并有较强的解热作用, 以及缓解肌肉痉挛等作用。
升麻又叫绿升麻。味辛、甘,性微寒。入肺、脾、胃、大肠经。本品体轻升散,能疏散风热、解毒透疹,治外感风热(包括时疫毒邪)所致的头痛、咽痛、发热不甚,以及斑疹初期(初发热时)、斑疹透发不畅等症;又能升阳散郁、清热解毒、引药上行,而治阳明胃热所引起的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以及皮肤瘙痒、风热疮痈诸症,还能升举脾胃清阳之气,用于治疗中气下陷所致的气短、乏力、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及崩漏不止等症。盖升麻作用有三:一曰升阳举陷,二曰托邪外透,三曰解毒消炎。欲升阳举陷,与柴胡为对;欲托邪外透,与柽柳为对;欲解毒消炎,与银花、连翘伍用。
【伍用功能】葛根升举阳气,发表透疹,请热解毒;升麻解肌退热,疏表透疹,生津止渴,止泻。葛根轻扬升散,故可解肌透疹;升麻轻浮上升,亦可透疹解毒。二药伍用,通行肌表内外,可收升阳散邪,透发疹毒妙用。
【主治】1.斑疹初现,头痛,发热者;2.麻疹初起,发热、疹出不畅者,或麻疹回之过早诸症;3.牙龈肿痛、溃烂等症;4.三叉神经痛(面瘫);5.慢性鼻炎、鼻窦炎;6.项背强痛,症属骨痹(颈椎退行性病变)。
【常用量】葛根 6-10 克。升麻 3-6 克。
【经验】升麻、葛根伍用,出自钱仲阳《阎氏小儿方论》升麻葛根汤。治阳明伤寒,中风头痛身痛,发热微恶寒,无汗口渴,目痛鼻干不得卧,以及阳明发斑,欲出不出,寒暄不时,人多疫证。
升麻、葛根伍用,最擅透达疹毒,对麻疹透发不畅,喷嚏轻咳,疹毒欲达未达,其病机向外者,可用此药因势利导。若肺热气喘,疹毒内陷,消烁肺金者,是乃扬汤止沸,非其所宜。
(二)浮萍 紫草
【单味功用】浮萍浮于水面,随风荡漾而得名。因其背部为之紫色,故又叫紫背浮萍。味辛,性寒。入肺经。本品体轻气浮,升散之力较强。入肺经达皮肤,善开毛窍而发汗解表、透发疹毒,用于治疗外感风热,以致发热、无汗等症;又治疹隐隐不出,或疹出不透,以及风热隐疹、皮肤瘙痒等症;又能疏表通窍、利水消肿,用于治疗水肿不消、小便不利,以及风湿内侵所引起的肢体瘫痪等症。另外,还能通毛窍、利血脉、长须生发、以治发须早脱,症属风盛血虚者。施老云:外邪为患,必须给邪予出路,浮萍可令外邪从汗、尿两途而解。另外,浮萍尚有去面部色素沉着之功,《本草拾遗》曰:末敷面,《圣惠方》亦载:治粉渣面黑干,沟渠小萍,为 末,日敷之。
紫草又名紫草根。味甘,性寒。入心、肝经。本品甘咸气寒,色紫质滑,善走血分,为清热凉血、解毒透疹之上品。盖血得寒而凉,得咸而降,得滑而通(通九窍、利二便),得紫而入,血凉毒消,诸疾可除,用于治疗急性传染病(麻疹、猩红热、丹毒等)之热毒炽盛而斑疹透发不畅,或斑疹紫暗之症,又治疮痈疖肿、湿疹、皮炎、外阴炎、火伤、烫伤、冻伤等。另外,还可预防麻疹,尚能减轻症状,或减少麻疹的流行。
【伍用功能】浮萍体轻气浮,偏走气分,善清气分邪毒,以散风,祛邪,透疹,利尿;紫草专入血分,长于清血分热毒,以清热凉血,解毒化斑。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两清,透疹解毒,祛风止痒,其功益彰。
【主治】1.小儿初患麻疹,疹子欲出未出,或因血热毒盛,疹出不透,疹色不鲜,呈暗紫色者,或热毒犯肺, 高烧、气粗、气喘、便闭等症;2.风疹(类似荨麻疹),属风热者;3.疮疖痈肿,兼见风热表证者。
【常用量】浮萍 6-10 克。紫草 10-12 克。
【经验】治疹务在清、透二字,然总宜宣肺透发为主。浮萍上宣肺气,外达皮毛,若里热炽盛,疹色深红者,则当清血分里热,又为紫草之所长,二药协同,故相得益彰。
施老临证治疗痘疮时,常将紫草易为紫草茸,其用意是为增强活血起胀,升发透疹之性,令邪速退矣。
治荨麻疹,宜与炒荆芥穗、炒防风、丹皮、丹参、银花、连翘,以及过敏煎伍用,盖荨麻疹多由感受风热或风寒之邪,阴虚血燥,胃肠湿热蕴结所致,故以荆防疏散风邪,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丹皮、丹参凉血活血,过敏煎脱敏止痒。笔者多年来一直采用此方为治,每获良效,尤其对新病患者,投以 2-3 剂,即告痊愈。
(三)浮萍 牛蒡子
【单味功用】浮萍(见前)。牛蒡子又名大力子、鼠粘子。味辛、苦,性寒。本品辛寒宣散,苦寒泄热。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用于治疗外感风热,聚于上焦,所致的咽喉肿痛、发颐、咳嗽、痰吐不利, 以及疮毒肿痛,又能散风热、透疹毒,治麻疹透发不畅,或透而复隐、大便秘结等症。朱良春大师云大力子有降糖作用,对糖尿病肾病尤为合拍,不仅降血糖,还可消除尿蛋白。
【伍用功能】浮萍轻浮升散,善开毛窍,入于肺经,达于皮肤,能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透疹;大力子既能降气下行,又能宣散风热,透发麻疹,解毒消肿。二药伍用,轻清并走上焦。共奏宣散风热,透发疹毒,祛
风止痒之妙用。
【主治】1.外感风热,咽喉肿痛等症;2.麻疹透发不畅诸症;3.风热隐疹瘙痒等症。
【常用量】浮萍 4.5-10 克。牛蒡子 6-10 克。
【经验】浮萍、牛蒡子伍用,善解风热毒邪诸症。浮萍浮于水上,体轻气浮,味辛性寒,辛以行散解表,寒以降下清里。古人所谓发汗胜于麻黄,下水捷于通草,即表里双解之意。牛蒡子辛苦冷滑,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亦是表里双解之意。故二者参合,其功益彰。
但是,牛蒡子性冷滑利,滑肠通下作用较强,非大便秘结者不可重用。亦不可多服久用,否则有损于中气。
(四)蝉蜕 薄荷
【单味功用】蝉蜕又名蝉衣、蝉退壳、知了皮。味甘,性寒。本品为土木余气所化,其体轻浮,其气轻虚, 故能疏散风热、清热透疹,用于治疗感冒风热,或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咽喉肿痛者;又治小儿麻疹风热较甚、疹出不畅者;还治风邪束表、风热痒疹、皮肤瘙痒症等。另外,蝉衣又善清肝经风热,以祛风解痉、镇静安神, 用于治疗风热为患、目赤、目生翳膜,以及破伤风、小儿惊风、小儿夜啼不眠之症。药理研究:它能降低反射反应,减轻横纹肌的紧张度,并对神经节有阻断作用。与黄酒同用,有显著增强祛风之力。薄荷(见前)。
【伍用功能】蝉蜕清轻升散,善走皮腠,薄荷轻清芳香,辛凉行散。二药参合,相互为用,升散之力倍增, 共收散风热、利咽喉、行肌表、透斑疹、祛风止痒之效。
【主治】1.风热为患,温疫发疹;2.麻疹初起,疹出不透者;3.风疹块(类似荨麻疹),皮肤瘙痒症;4. 小儿夜啼不眠之症。
【常用量】蝉蜕 4.5-6 克。薄荷 6-10 克。
【经验】蝉衣、薄荷伍用,名曰二味消风散。出自《景岳全书》。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症、风疹块(荨麻疹) 施老常与过敏煎(银柴胡、防风、乌梅、甘草)伍用,其效更著。笔者多年来,每遇荨麻疹时,常守施师所授之法加浮萍、紫草、丹皮、丹参施治,屡获良效,尤其对初发患者疗效更佳,常投 2-4 剂而愈。另外,婴幼儿夜哭不宁,一味蝉蜕,煮水饮之,确实有效。
(五)刺蒺藜 荆芥穗
【单味功能】刺蒺藜又叫白蒺藜。味苦、辛,性平。入肝经。本品质轻色白,可升可降,可散可补。它既可宣散肝经风邪,以祛风明目、除风止痒,用于治疗风热为患,以致目赤多泪、头目疼痛,以及风疹瘙痒、白癜风等;又能平肝息风、疏肝解郁,用于治疗肝经风邪上扰,以致头晕、目眩、头痛等症(高血压病,症属肝阳上亢者也宜使用);也可用于肝气郁结所引起的胸胁不舒、乳闭不通、乳房胀痛等症。另外,它还有行血去瘀之功, 可用于癍瘕积聚(肝脾肿大),以及冠心病心绞痛。荆芥穗(见前)。
【伍用功能】白蒺藜质轻色白,可升可降,祛风平肝,镇静止痒;荆芥穗气质轻扬,轻宣发散,泄热散风, 炒黑则入血分,淸散血分之伏热,引邪外出,以收清血散热止痒之效。二药伍用,散风行血,镇静止痒之功甚妙。
【主治】1.荨麻疹;2.皮肤瘙痒症;3.阴部瘙痒症。
【常用量】刺蒺藜 10-15 克。荆芥穗 5-10 克。
【经验】白蒺藜、黑芥穗伍用,为施巷治疗各种瘙痒症而设,确有殊效。治荨麻疹,宜与乌梅、五味子、银柴胡、炒防风、生甘草参合;治妇人阴部瘙痒症,宜与龙胆草、柴胡伍用;胃肠积滞,腑行不畅、大便初硬后溏者,宜与晚蚕砂、炒皂角子合用。
(六)刺蒺藜 地肤子
【单味功用】刺蒺藜(见前)。地肤子味苦,性寒。入膀胱经。本品既能清热利湿,用于治疗膀胱湿热,小便不利,淋漓涩痛等症;又能祛风止痒,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疥癣、湿疮等症。卢复云:地肤之功,上治头而聪耳明目,下入膀胱而利水去疝,外去皮肤热气而令润泽。服之病去,必水通长为外征也。
【伍用功能】刺蒺藜辛散苦泄,轻扬疏散,既能宣散外束风热,祛风明目止痒,又能平肝息内风,疏肝行气解郁;地肤子辛苦气寒,走表外散肌肤之风而止痒,入里内清湿热而利尿。二药伍用,相辅相成,散风清热,除湿止痒。
【主治】1.风疹、荨麻疹、湿疹诸症;2.糖尿病性皮肤瘙痒症;3.妇女外阴瘙痒症。
【常用量】刺蒺藜 6-10 克;地肤子 10-15 克。
【经验】刺蒺藜、地肤子伍用,为祝师治疗糖尿病引起的皮肤瘙痒症而设。临证之际,常与降糖对药方(生黄芪 30-50 克,大生地 30 克,苍术 15 克,元参 30 克,丹参 30 克,葛根 15 克)参合;治疗风疹,与紫草、浮萍,炒芥穗、炒防风伍用;治疗荨麻疹,与过敏煎参合;治疗妇女外阴瘙痒,亦可取生川军 30 克,芒硝 30 克,川椒15 克,艾叶 15 克,黄柏 30 克,薄荷 15 克,煎水外洗。
地肤子又名扫帚苗的种子。笔者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诸症,一般取地肤子 15-30 克,水煎,红糖为引,顿服。
(七)防风 乌梅
【单味功用】防风(见前)。乌梅味酸、涩,性平,入肝、脾、肺、大肠经。本品味酸而涩,为清凉收涩之品。既能敛肺涩肠、和胃生津,又有止咳、止泻、止血、止渴之功,又因蛔得酸则伏,故可安蛔止呕,用于治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虫积腹痛、胆道蛔虫症、大便下血、崩漏不止、烦热口渴、胃酸缺乏、食欲不振等症。
【伍用功能】防风辛温,气薄升浮,激发中气,祛周身之风;乌梅酸涩,清凉生津,敛肺和胃,抗过敏。防
风以升散祛风为主,乌梅以酸敛肺和胃为要。二药伍用,一散一收,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祛风抗敏之力增强。
【主治】1.荨麻疹;2.过敏性鼻炎;3.过敏牲筷炎、湿疹;4.哮喘,证属过敏所致者。
【常用量】防风 6-10 克。乌梅 6-10 克。
【经验】防风、乌梅伍用,出自《经验方》。用于治疗风疹块、蓓蕾(与荨麻疹类同)而设。治荨麻疹, 宜与紫草、浮萍、白茅根,芦根伍用;治过敏性鼻炎,宜与苍耳子散合用;治过敏性皮炎、湿疹,宜与银花、连翘、刺蒺藜、白鲜皮、苍术、黄柏参合;治过敏性哮喘,宜与五子定喘汤(葶苈子、白芥子、莱菔子、苏子、杏仁)伍用;治油烟子过敏而喘者,宜与脱敏煎(二丑、香附、五灵脂)合方。
乌梅敛肺止咳,明·李中梓谈乌梅之治首论肺痰,次论肠疾。清·贾九如将其列入肺药,入肺治久嗽。清·黄宫绣说乌梅涩,而温似有于木瓜,但能入肺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