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顶这件事,古人是不是也和现代人一样纠结
公元8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
在篡夺汉室江山过程中,王莽始终装扮成一个仁孝忠信、大义灭亲的正人君子,以致有史学家评论:其(王莽)虽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实则沽名钓誉。
新朝毕竟来路不正,王莽做贼心虚,加之国事操劳、抗争不断,在这种心理阴影下,王莽出现了一个许多男人逃离不了的尴尬——秃顶。
现在人秃顶很常见,很多男人脱发与事业一道秃飞猛进,秃头偕老甚至成功取代白头偕老,成为新时代美满爱情的象征。
但一头茂密的黑发意味着健康、美观,头发变薄、稀疏,开始沙漠化,还是有失雅观,轻者引来嘲弄,对于男人来说,甚至求偶婚娶也受影响。
而对古人来说,头发更是头等大事,被称为上古五刑之一的髡刑就是把犯人的头发和胡子剃掉,以示羞辱。
所以,成为皇帝的王莽认为自己秃顶有失威严,一朝贵为天子,容貌岂容瑕疵?换个假发又觉得遮遮掩掩,有失大丈夫气概,于是耍了个小聪明。
他把软帻(古代的头巾)衬裱使之硬挺,套在脑袋上,将顶部升高做成介字形的帽屋,好遮掩秃头,这种有介字形帽屋的帻就是介帻。时人云:王莽秃,帻施屋。
所谓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群臣大拍马屁,开始竞相效仿这种打扮,王莽更是心满意足,以为权威巩固。
可最终新朝迅速在风雨飘摇中土崩瓦解,王莽的秃头被割下示众,皇帝梦和他的秃头顶一样成了一场空。
一般认为,古人秃顶的少,毕竟都留长发,不至于秃得锃光瓦亮。不像现代人,男人短发居多,秃得比较明显,最常见的就是那种既不同于空前,也不同于绝后,经典的地中海发型。
古人因为头发长,不至于地方支援中央,但免不了脱发,比如唐朝诗人刘禹锡曾写信给白居易,说自己偷闲照镜子,不禁长叹: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杜甫同志在安史之乱时看到残破的长安城,心中一阵悲痛,直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了,可见脱发的严重程度。陆游更是写道壮心已与年俱逝,脱发应无术可栽。
看来,如果不是古人头发长,秃顶的应该也不少,古人对秃顶也免不了嘲讽,有人曾写了一首《嘲秃》:
似葫芦,怎解瓢,似汤镞,似银铫。
簪不得道士冠,宜戴顶僧伽帽。
呀!头发遍周遭,远看像个尿胞。
如芋苗经霜打,比冬瓜雪未消。
有些儿腥臊,又惹得苍蝇闹鏊糟。
只落得,不梳头,闲到老!
读罢,估计秃顶同志们心中一阵凄凉。
所以,古代的秃男们最好生活在南北朝,那时候佛教兴盛,尤其梁武帝在位时期,笃信佛法,自己还身先士卒当了和尚,以致于大街上和尚多如牛毛,以秃为荣,此外和尚们由政府供养,衣食无忧。
如果男人因为脱发而烦恼,大可以剃掉三千烦恼丝充当和尚,酒肉还能穿肠过,活得相当惬意。
另外就是清朝,政府推行剃发令,要求男人将四周头发全部剃去,只留下铜钱大一点,结辫下垂,形如鼠尾,叫金钱鼠尾式。
这样的发型对秃顶的人看来是好事,但实在不怎么美观,一些人不满意,干脆全部剃了,说我秃顶,可清朝政府不是傻子,颁发命令,全秃的人必须由里人作证,他真的不长毛,出具证明,至于和尚,得有出家证。
秃不秃顶让政府都操起心来,也够奇葩的。
贾平凹曾写文章描述自己秃顶,刚开始秃时,怕交际,非常自卑,戴帽遮掩反而被奚落,索性秃着顶出门,反而却成了率直可爱,并因为可爱才美丽了起来。
并且总结了一下秃顶的由来:第一,民间理论讲灵人不顶重发。这么讲秃顶的人肯定聪明;第二,地质科学家讲富矿山上不长草,正所谓十个光头九个富啊;第三,秃顶是对雌化的反动,男人肩负着雄的使命而来的,你不秃谁秃?
这对秃顶男人绝对是打了一针强心剂。
美国著名演说家罗伯特头发不长一毛,从不戴帽子,别人提醒他容易受凉,罗伯特说道:那是你们不晓得光着头的好处,我可既是第一个知道下雨的人,又是第一个感知太阳温暖的人。把秃顶诠释得清新脱俗。
笑星葛优对自己秃顶的解释更自信:热闹的马路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
当然,古代和现代一样,也有秃顶的爱好者,明代思想家李贽后来把自己剃成秃头,号李秃翁,收女弟子,提倡个性解放,从发型和言行上表达了对世俗的蔑视。
一如现在的很多人,本来不秃却剃了秃头,展示的是个性。
不过,古代认为,头发和血液一样,都是人的精气所在,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记载一个故事:有一个鬼魅专剃人头发,被剃头发的人都因失去精气而死。
现在来说,人开始脱发乃至秃顶,大抵非一日之功,与熬夜、抽烟、喝酒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那真得引起注意。
除此之外,秃与不秃,还是顺其自然,何必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