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教授团队研究揭示:血糖在严格范围内时间(TITR)增加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全因和心血管死亡风险
2025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周健教授团队在内分泌领域知名杂志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发表了题为Impact of time in tight range on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e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通过分析一项纳入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技术的大规模前瞻性队列发现,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糖在严格范围内时间(TITR)增加与全因和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呈显著独立关联。这一循证证据揭示,血糖控制在严格目标范围内可能有助于进一步降低糖尿病患者长期不良结局风险。
随着CGM的快速发展,血糖新型核心指标——血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在血糖控制评价体系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TITR是一个近期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兴血糖控制指标,其定义为每日血糖在3.9~7.8 mmol/L的时间或其所占百分比,相较于TIR定义中的血糖区间(即3.9~10.0 mmol/L)更接近生理性血糖波动范围。因此,TITR可能更适应严格的血糖控制需求。课题组前期通过一项纳入251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队列研究发现,TITR水平降低可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风险,且在TIR已达标(TIR > 70%)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TITR仍与DR风险显著相关。然而,目前TITR与糖尿病患者长期不良结局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
为此,本研究基于包含CGM数据的大规模2型糖尿病前瞻性队列探讨了TITR对全因及心血管死亡风险的影响。所有患者均进行盲测CGM,通过分析基线时CGM数据得到TITR等参数。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中TITR与全因及心血管死亡风险的关联。
研究共纳入6061例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中位随访10.9年期间,共1898例(31.3%)患者死亡,其中689例(11.4%)死于心血管事件。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显示,TITR与全因死亡风险具有显著负线性关系(线性P < 0.001)。
在包含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中,TITR每降低10%,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均增加4%(全因95% CI 1.01-1.06,心血管95% CI 1.00-1.08)。值得注意的是,在HbA1c < 7.0%和空腹血糖 < 7.0 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TITR仍保持与全因死亡风险的负线性关联,提示TITR或能更灵敏地捕捉血糖异常的潜在风险,更适用于需要强化血糖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TITR水平增加可降低全因和心血管死亡风险,提示血糖控制在严格目标范围内有助于降低长期死亡风险。对于HbA1c、空腹血糖等传统血糖指标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可关注TITR以进一步改善远期不良结局。研究结果得到医学新闻网站Medical Dialogues报道,该研究强调了严格控制血糖在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死亡风险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周健教授、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所夏天所长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规培基地医师蔡璟浩博士、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捷宸副研究员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陆静毅副主任医师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所王春芳主任医师、陈蕾主管医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陆蔚、朱玮及博士研究生倪佳英为署名作者。
参考文献
https://dom-pubs.pericles-prod.literatumonline.com/doi/10.1111/dom.16212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