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鬼剃头”太心塞,别着急,总有办法赶走它!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小编导读
大家都说,脱发已经成为最让年轻人担忧的大问题,甚至超过了单身。的确,头发对于一个人的形象影响真的很大。不过小编以为,比起单纯脱发导致的发量少啊、发际线高啊,最令人心塞的,其实是鬼剃头吧!鬼剃头也就是斑秃,叫ta鬼剃头是因为它的到来全无征兆,很短的时间内头发就会一片片脱落,实在令人崩溃。
没有关系,这种症状中医没在怕的!今天的文章就告诉大家,到底是哪些鬼来给我们剃了头,以及怎么赶跑它们——
斑秃俗称鬼剃头,中医学称本病为油风。油风是一种头发突然发生斑块状脱落的慢性皮肤病。因头发脱落之处头皮光亮而得名。其临床特点是突然发生斑片状脱发,脱发区皮肤变薄,多无自觉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年,男女均可发病。《外科正宗·油风》云:油风乃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故毛发根空,脱落成片,皮肤光亮,痒如虫行,此皆风热乘虚攻注而然。
病因病机
肝藏血,肾藏精。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为脱发的主要病因,同时与血热生风,肝郁血燥,气血两虚等相关。
1
血热风燥
过食辛辣厚味,或情志不遂,抑郁化火,损阴耗血,血热生风,风热上窜颠顶,毛发失于阴血濡养而突然脱落。
2
气滞血瘀
情志内伤,气机不畅,气滞血瘀致毛发失荣,及跌仆损伤,瘀血阻络,清窍失养致发脱不生。
3
气血两虚
久病及产后致气血两虚,精血亏虚,毛发失养而脱。
4
肝肾不足
肝肾亏损,精不化血,血不养发,肌腠失润,发无生长之源,毛根空虚而发落成片,甚至全身毛发脱落。
西医学认为,本病与遗传、情绪、应激、内分泌失调、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治疗
本病实证以清热通瘀为主,血热清则血循其经,血瘀祛则新血易生;虚证以补摄为要,精血得补则毛发易生。选用适当的外治或其他疗法能促进毛发生长。 ‘
1.辨证论治
1
血热风燥证
证候:突然脱发成片,偶有头皮瘙痒,或伴头部烘热;心烦易怒,急躁不安;舌质红,苔薄,脉弦。
治法:凉血息风,养阴护发。
方药:四物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常用生地黄、当归、赤芍、川芎、牡丹皮、茯苓、泽泻、山茱萸、山药等。若风热偏胜,脱发迅猛者,宜养血散风、清热护发,方用神应养真丹加减;瘙痒明显者,加白鲜皮;头部烘热者,加地骨皮;烦躁易怒者,加栀子。
2
气滞血瘀证
证候:病程较长,头发脱落前先有头痛或胸胁疼痛等症;伴夜多恶梦,烦热难眠;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苔薄,脉沉细。
治法:通窍活血,祛瘀生发。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常用当归尾、赤芍、红花、香附、青皮、王不留行、茜草、泽兰、牛膝等。头痛者,加白芷、藁本、天麻;胸胁疼痛者,加郁金、柴胡、延胡索;烦热难眠多梦者,加栀子、丹参。
3
气血两虚证
证候:多在病后或产后头发呈斑块状脱落,并呈渐进性加重,范围由小而大,毛发稀疏枯槁,触摸易脱;伴唇白,心悸,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补血,养血生发。
方药:八珍汤加减。常用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乏力、气短明显者,加黄芪。
4
肝肾不足证
证候:病程日久,平素头发焦黄或花白,发病时呈大片均匀脱落,甚或全身毛发脱落;伴头昏,耳鸣,目眩,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脉细。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生发。
方药:七宝美髯丹加减。常用制首乌、牛膝、补骨脂、茯苓、菟丝子、当归身、枸杞子等。头晕耳鸣者,加天麻;腰膝酸软者,加杜仲、桑寄生。
2.外治疗法
鲜毛姜(或生姜)切片,烤热后涂搽脱发区,每天数次。
小编福利
吴文鹏行医五十年治疗斑秃自拟方
[处方]内服自拟斑秃丸。生地黄20克,熟地黄20克,白芍30克,五味子25克,丹参40克,何首乌60克,羌活30克,木瓜20克,川芎12克,当归9克,桑枝12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白水送服,每日3次。
[方解]生地黄、熟地黄、何首乌滋阴生发。当归、丹参补血养血,羌活、木瓜祛风邪,五味子生津滋肾,白芍柔肝调血,总之,本方有补血祛风、滋养生发的作用。
小
福
利
温馨提示
中医治疗的特色在于一人一诊一方案、辨证论治,讲究四诊合参。所以,文中所发内容,仅供中医从业者和中医爱好者交流学习所用,亦可作为患者与医生交流之参考。但是,请朋友们切勿不经诊断就照方使用,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自己,切记切记。
好 · 书 · 推 · 荐
《中医外科学》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重点介绍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其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辨证和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等,共五章,突出外治方法的特色和优势。各论以中医病名为主线,以类病为章,具体疾病为节,按中医外科的传统分类方法分为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肠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和其他外科疾病共九章,介绍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辨病、治疗、预防与调护等内容。
扫描二维码,好书带回家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陈红风主编),《五十年行医心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吴文鹏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源于网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纸质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