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多半是身体有3警示,没引起重视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很多人一旦得了糖尿病,就开始担心自己的病情,生怕自己会因为糖尿病的并发症而去世。
每年都有不少糖尿病患者因为病情加重去世,而一部分人正是因为没有及时留意身体出现的那些微小警示信号,导致病情恶化。
我作为一名医生,工作多年,亲眼见证了不少糖尿病患者在忽视身体的这些信号后,病情迅速恶化,最终没能挺过来。
今天,我就想给大家分享一些糖尿病患者常常忽视的警示信号,希望大家能够引起重视,防患于未然。
肢体麻木
提到糖尿病并发症,大家通常第一反应是眼睛问题、肾脏问题,甚至是心脏病,可是,很多人都忽视了神经系统的警示。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的双手、双脚偶尔会有麻木、刺痛的感觉,尤其是在晚上?这些小麻木有时候看起来并不严重,甚至有些人会觉得那是累了的表现,休息一下就好了。
但事实上,这是糖尿病引发神经损害的早期信号,尤其是外周神经病变的开始,糖尿病高血糖状态下,血糖长期升高,会影响到神经的正常功能,导致肢体的麻木、刺痛感,甚至长期下去会发生丧失感觉的情况。
有一位中年男性,长期坐办公室,觉得工作忙,脚麻是因为长时间不活动导致的,他一直没在意,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走路时脚感觉不到地面,脚底的伤口也总是愈合得很慢,才慌忙去医院检查。
医生告诉他,他已经有了糖尿病引发的神经病变,稍微不小心,可能就会因为神经无法感知伤口而引发感染,严重时甚至截肢。
这就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危险之处,很多人以为麻木无关紧要,殊不知,麻木背后隐藏的是你身体逐渐失去感知能力的信号。
这时候如果能及时发现,调整血糖控制,防止血糖继续升高,或许就能避免更严重的后果。
眼前浮现黑影
眼睛出问题,很多人会觉得只是老了,或者没休息好。但你知道吗,糖尿病引发的视网膜病变,往往就从你眼前飘动的那些黑影开始。
你有没有突然发现,有时候看东西有点模糊,尤其是当你注视某个地方时,周围会有一些小黑点或线条飘动?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是眼睛疲劳,但长期下去,这些症状可能是在暗示糖尿病正在伤害你的视网膜。
有一次我接诊了一个年轻女性,她跟我说自己最近发现看手机时,总是看到黑影遮住一部分视线,感觉有点不对劲,但她并没有太在意。
她觉得,眼睛不好没什么大不了,休息一下,保持睡眠就好了,然而,经过详细检查,她被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阶段。
医生告诉她,如果继续忽视,可能会导致视力丧失,甚至完全失明,这可不是吓唬人,而是很多糖尿病患者逐渐视力丧失的真实案例。
糖尿病引发的视网膜病变初期,往往没有痛感,大家容易忽略,这时候如果能及时发现,控制血糖,采取相应的治疗,完全可以阻止病情发展,保护视力。
所以,不管你多年轻,眼睛的任何不适,尤其是出现黑影或者视力模糊的情况,都应该尽早就医,排查一下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
伤口不容易愈合
有些糖尿病患者,会忽略一个细节:伤口愈合慢,你可能觉得自己身上有个小刮痕,涂点药膏就能好。
但糖尿病患者的伤口愈合速度往往比普通人慢很多,尤其是那些糖尿病控制不好的患者,高血糖会影响血液循环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得受伤的部位更容易感染,且很难愈合。
有一位快退休的患者,已经患有糖尿病多年,控制得还算不错。但她某天脚踝摔了一跤,虽然只是一个小擦伤,但伤口却一直不见愈合,反而越来越红肿,甚至开始有点渗出。
她一开始没当回事,觉得自己只是平时走得太多了。直到伤口周围的皮肤开始变硬,且出现了发热现象,她才决定去医院。
检查结果显示,她的伤口因为糖尿病引发的血糖控制不当,导致血液供应不足,愈合能力极差,感染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糖尿病患者的伤口愈合能力差,不仅仅是因为血糖高影响免疫系统,还因为高血糖引起的血管硬化,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伤口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愈合速度自然变慢。
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特别注意伤口的处理,伤口如果出现红肿、渗液、疼痛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感染扩散,影响健康。
糖尿病的并发症其实并不会突然袭来,它们都是从一些细小的信号开始的,比如肢体麻木、眼前浮现黑影、伤口不容易愈合等,这些都可能是糖尿病逐渐加重的征兆。
如果我们能早点发现、早点重视,就能大大降低病情加重的风险,可惜的是,很多患者常常忽略这些微小的警示,直到问题变得严重时,才开始后悔。
我常常提醒我的患者,不要轻视身体的每一个变化,无论它看起来多么微不足道,糖尿病是一场持久的战斗,只有通过长期、细致的管理,才能真正保护好自己的身体,避免病情的恶化。
关于糖尿病患者如何控制病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丛媛.应用食物升糖指数为糖尿患者做饮食指导,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