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糖尿病可不只是血糖高!这6种并发症危害极大→
很多人觉得糖尿病不就是小便里面糖多一点?不疼不痒的,很可怕吗?其实,糖尿病可怕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其所带来的并发症!
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有哪些?
1.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就是说,即使不吸烟饮酒、不肥胖、没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血压血脂都正常,有了糖尿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症状:早期可无症状,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劳动后胸痛、胸闷、心慌气短、心律不齐等不适症状。也有部分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受高血糖影响,直到出现心梗都不会有明显痛感。
如何筛查?诊断之初就应做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以后至少每半年检查1次。
2.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可增加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如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
症状: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头晕、眼前发黑或视物模糊、言语含混不清、一侧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要高度警惕合并脑血管疾病的可能,应及时就医。
如何筛查?一旦出现脑卒中的信号,应立即到医院进行脑部CT或磁共振(MRI)等相关检查。
3.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脏病变是我国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肾脏微血管硬化、损伤,肾脏损害逐渐加重可以引起肾功能衰竭。
症状: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尿里泡沫多,逐步进展后会出现晨起眼睑、面部浮肿、蛋白尿、食欲减退、记忆力减退等,病情进展至晚期,可能会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如何筛查?一般2型糖尿病患者可每半年到1年做一次尿微量白蛋白的尿液检测,如指标异常升高则建议就诊。
4.糖尿病视网膜变
视网膜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也是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特有的并发症。
症状:早期眼部可以无自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眼前黑影飞舞(俗称飞蚊征),或视物变形,甚至失明。
如何筛查?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年做一次眼底检查;已查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改为3个月到半年查一次。
5.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一组具有多种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疾病,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约占糖尿病神经病变的75%,是糖尿病足溃疡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跌倒及骨折的重要原因。
症状: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症状多种多样,不单是肢体感觉异常,还涉及到胃肠道(饱胀、腹泻、便秘等)、心血管(静息时心跳加快、直立性低血压、无痛性心肌梗死、猝死等)、泌尿系统(尿潴留、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甚至还有出汗异常、对低血糖无感知。
如何筛查?包括四肢腱反射、10克尼龙丝触觉检查、音叉振动觉,必要时可行神经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神经病变。
6.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远端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感染、溃疡,甚至深层组织破坏,严重者可以导致截肢和死亡。我国糖尿病足患者的总截肢率为19.03%。
症状:主要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麻木不适,可表现为针刺感、烧灼感、踩棉花感等感觉异常;足部疼痛、发凉、皮肤皲裂、色素沉着;下肢肌肉萎缩,足部畸形合并间歇性跛行症状等。
当神经病变及血管病变进一步加重,就可能导致足部出现感染、破溃、溃疡、坏疽,严重的甚至面临截肢。
如何筛查?定期进行足部检查:检查足部皮肤有无异常紫绀、破溃等;检查肢端痛觉、温觉、触觉是否正常;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有无减弱;怀疑血管病变可查下肢血管超声等。
如何稳住血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1.合理饮食
维持合理的体重18~24kg/m2,选择低升糖指数的主食(如全谷物,杂豆类),每日蔬菜摄入量500g,绿色叶菜不低于70%,烹调油25~30g,控制进餐速度15~30分钟,进餐顺序:先吃蔬菜/在吃肉/最后吃主食。
2.适量运动
建议每周150分钟的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车等。当然,运动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量力而行,避免高对抗性运动。
3.规律用药
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降糖方案,合理规律用药,不要擅自停药、换药。
4.自我监测
血糖监测既能实现早诊断、早发现,又能帮助了解血糖的波动情况,对日常运动、饮食以及合理用药、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文章内容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互联网医院,部分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道歉并删除内容。
免责声明:本账号旨在科普不作为医疗指导建议,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原作者以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观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请勿用作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