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脱发怎么办?算不孝吗?
你知道吗?脱发,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大烦恼,根据《健康报社》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2亿人存在脱发问题,而且,受脱发困扰人群的平均年龄,正在逐年下降。
为什么脱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不但和社会的竞争压力有关,更和年轻人的不良生活习惯不无关系,比如说熬夜刷剧、不规律作息、不健康饮食等等,所以有越来越多的90后甚至00后,都提早陷入了脱发焦虑。
古人
和女性相比,男性会有更高的脱发概率,发际线后退导致前额的发型变成M型,是男性脱发最典型的表现,让人有种未老先衰的既视感,所以,现在各种养发生发产品越来越多,脱发问题,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市场。
和缓慢的养发生发相比,对脱发最直接有效的拯救方式,莫过于植发,这种方式不但见效快,而且可以非常精准地针对脱发部位解决问题,因此很受脱发患者的追捧。植发,严格地来说属于一种外科手术,大概发明于二战期间,它是将健康的毛囊组织移植到脱发部位,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具有很高的专业性。说到这里,想到一个奇怪的问题: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时候没有植发技术,古人如果脱发,那该怎么办呢?算不孝吗?
古人
有人可能会说:古人可没现代人这么大的压力,他们也许不会有脱发这种困扰吧?其实古人,同样有脱发问题,怎样证明呢?咱们可以在古人的诗词当中找到证据。比如说诗圣杜甫,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杜甫因为忧国忧民而愁绪万千,一发愁他就下意识地挠一挠头发,结果头发是越挠越少,少到连发簪都插不下,实际上就是严重脱发的表现。
除了诗圣杜甫,诗鬼李贺同样也遭遇过脱发之苦,他在诗中说道: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在一个傍晚,李贺写完文章以后,突然发现自己掉了一些头发,他对着镜子看到自己未老先衰的模样,只好自我嘲笑,说:像我这种过得愁苦的人,哪会有南山之寿呀!
古人
还有宋代的大诗人陆游,他的诗里也曾提到过脱发:壮心已与年俱逝,脱发应无术可栽。您看,陆游在八九百年前就感叹头发掉了,没有办法可以栽培,如果当时就有植发技术,估计他就不会写这样的句子。既然古人不能植发,面对脱发,他们又有什么办法解决呢?
首先,古人当然是将脱发当成一种病进行调理和治疗,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孙思邈的《千金方》,又或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有针对脱发的调理和治疗方案。但是我们知道,调理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脱发已经影响到形象问题,古人会怎么办呢?
古人
可能你想不到的是,其实我们的古人很早就已经发明了假发,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就记载过一个故事,说卫庄公:见己氏之妻发美,使髡之,以为吕姜髢,意思就是说,卫庄公看到己氏妻子的头发很漂亮,于是就让人剪下来,送给自己的妻子吕姜作为假发,来进行装扮。
还有儒家十三经之一的《仪礼》也曾记载:主妇被锡,衣移袂,古代有种刑罚叫被锡(即髲鬄),就是割掉受刑者的头发,有爱美的女子就捡起来当假发。不过,也有嫌戴假发麻烦的人,比如西汉王莽篡汉的王莽,他创立新朝当了皇帝以后,可能是因为压力太大,头发大把大把地脱落,于是他发明了一种叫介帻的帽子,用来遮掩自己的秃头。
古人
《晋书》记载:汉元帝额有壮发,始引帻服之。王莽顶秃,又加其屋也。意思是说,汉元帝额头上的头发很浓密,所以他用帻把头发束起来,帻原本就是一种头巾,用来束发的时候差不多就像一个露出头顶的帽子,而王莽脱发严重,是个秃头,于是他在帻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给它加了一个屋顶,把秃头盖住。这种帽子发展到后来,就成为了隋唐时期的官帽。
由此可见,脱发在古代也很常见,因为是自然脱落,所以并不会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之类的古训而被当成不孝的行为,只不过,古人也会因为脱发影响容貌而感到苦恼。相比之下,还是现代人有更多解决脱发的办法,但是说来说去,最好的办法,其实还是要学会释放压力,调整心态,然后尽量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规律,这才是防止脱发的根本。关于脱发的话题,就聊到这儿,如果您有更多解决脱发的好方法,也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