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开头皮,挺过7小时手术,我终于治好了“头上的包”
如果命运让我重来一次,我一定会选择撞大运而不是撞墙。毕竟,2015年那次撞墙,为我悲催的脑壳埋下了伏笔。
我说的撞墙不是打比方,而是真的走路时不看路,感受了一下力和反作用力的博弈。又疼又懵的感觉逐渐消退以后,肿起了一个小包。
随着时间推移,疼痛的感觉逐渐好了,那个小包却依然没有消退,按着还有点疼。想想为了这么个小事去趟医院挺没必要,我选择无视它。也没准哪天起床就消肿了吧。
两三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和这个包和平共处。
摸摸额头,它还在;但是大小和形态并没有发生过多少变化,就是一个黄豆大小的凸起,按着也不怎么疼了。
也许是撞墙的时候有东西硌进去了?我只是自己嘀咕,依然并没有动过念头去医院看看。
(一开始,头上的包还不那么明显。患者供图)
但是到了2018年5月,事情开始不按照预期发展。我明显感觉到这个包在长大,而且越来越凸起。
起初,它从黄豆大小长到了1厘米左右用了挺长时间,但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更悲催的是,伴随着年龄增长和遗传因素,我的发际线在那几年间全面回撤,额头的部分越来越闪亮。
除了每天早晨照镜子的时候满心迷惑外,身边也有很多人开始注意到我不同寻常的外观:你这是真实版的‘脑壳有包’啊。
这句略带调侃的话,每天至少会听到一次。周围开始有人劝我去医院检查了。
那正是我工作最忙的时候,经常加班加点到昏天黑地。偶尔有一天能休息,也只想躺在床上补觉,去医院这个念头屡次提起,屡次被放下。
遇到劝我赶紧去就医的人,我也只是跟他们嘴硬:你见过老寿星吗?那额头也是凸起来一个包的,里头装的都是福寿……
后来回忆起当时心情,我也十分惊讶:拖延症和讳疾忌医带来的心理负担如此强大,竟然能让这脑壳有包的诡异造型伴随了一个人五年多。
2019年5月,额头上那个最开始只有黄豆粒大小的不明肿物已经今非昔比,直径长到了3厘米左右,而且位置在我脑门的正中间,想选择忽视它都不行了。
除了影响容貌,凸起在额头上的大包牵拉着头皮造成压迫感,我会时常感觉到脑袋闷闷的不舒服。
而且这个肿块越长越大但性质不明,难免让我心里嘀咕,自己会不会是得了脑门儿癌之类的绝症啊……不行,还是去医院吧!
(患者头上肿起的包愈发明显。患者供图)
终于鼓起勇气走进医院,血常规尿常规核磁心电图做了一大圈,我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医生认为它是个良性的脂肪瘤,不是什么脑门儿癌,也不会直接带来生命危险;
坏消息是,瘤子会继续长大,或快或慢且不可控,我很可能早晚躲不过一场掀开头皮的手术。
现在核磁显示瘤子还不算大,位置在额头正中央。你暂时可以先回去观察,如果它长太快,带来的外观改变或者其他不舒服影响你生活了,就只能动手术了。医生看着检查报告说,除了手术之外,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干预手段。
医生一语成谶。
(患者头上肿起的包越来越大。患者供图)
2020年,额头上的包体积越来越大,越来越凸起。闷闷的压迫感逐渐变成了疼痛感,从一开始的额头局部隐痛,变成整个脑袋共振式、串联式的疼痛,伴随着难以忍受的眼睛发胀。
且这种疼痛的发作频率也越来越高,半个月疼一次,每次疼一周;到了10月份,头疼发作的时候我连入睡都很困难了。
也就是那时候,我完全理解了孙悟空的处境:为啥一身本领还害怕只会叨叨的唐僧呢?因为唐僧会念紧箍咒啊,紧箍咒能让孙悟空疼得满地打滚儿,正如这个瘤子能让我疼得想撞墙。
不忍了,不拖了,手术吧!我暗暗下了决心。
2020年11月28日,在过完生日的第二天,我怀着一种悲壮的、任人宰割的心态,再一次走进了医院。
你能不头疼吗?这整个脑门儿都被它撑满了!医生一边皱眉头看结果一边说,瘤子长得太快了。
而且我这个瘤子长的位置还比较缺德,一来压迫神经会造成头疼和眼压升高,二来有很大的静脉血栓风险,如果形成血栓,分分钟危及生命。
你得住院。尽快安排手术把它切了。医生用笔敲敲我的病历,语气不容置疑。
(为了手术,我剃光了头发。患者供图)
2020年12月3日是我的大日子,早晨8点被推进手术室,下午3点半才推出来。
后来我才知道,因为额头上的脂肪瘤面积太大,手术时医生只能先把我整个头皮掀开,搞清瘤体分布的位置,调整好手术方案,再把头皮进行缝合,最终是从发际线里头掏着切除的。
我脑袋上的刀疤长达12厘米,但医生技术高超,把整个疤痕都埋在发际线里面,外表完全看不出来——我没毁容。
而且,就算伤口这么大,这依然还算是一个微创手术。只要不开颅,就算微创。听了医生这句话,我还是有一丝为自己庆幸的。
对我来说,7个小时的手术过程是整个治疗中最不可怕的环节:打上麻药,眼睛一闭再一睁,多余的东西已经被切除得干干净净。
(手术后的我。患者供图)
但是当麻药退去,煎熬才真正开始。
术后7小时之内不能吃东西,也不能随便活动,我忍!
可是伤口刀割一样的疼痛完全不间断,就算大剂量服用芬必得也无法缓解。
我几乎是强行要求护士姐姐给了镇痛泵,不然连一分钟都睡不着;而这样的疼痛差不多持续了一周。
此外,术后每三天需要换一次药,总共换三次;换药的过程仿佛是刚刚稍微长好的头皮被重新掀开……不堪回首啊,不堪回首。
手术后第三天,我出院了。半个月后疼痛消失,我摆脱了脑壳有包的造型。一个月之后,伤口彻底痊愈,我才终于充满仪式感地舒舒服服洗了个头。
对了,这中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出院后没两天,我整个右半边脸全肿到皮肤发亮,眼睛完全睁不开,我吓得赶紧咨询医生,被告知是皮肤积液,肿胀是术后正常的现象。
(手术后眼睛完全睁不开的我。患者供图)
当时我揽镜自照,形象狼狈又好笑:为手术而剃的秃瓢锃光瓦亮,发际线里横亘着一道十几厘米长的大刀疤。
整张脸肿得亮晶晶,右边眼睛像个核桃……一副挨了顿胖揍的样子。
自拍一张,我把自己最狼狈的样子分享到好友群里,如期收获许多表示惊恐的表情包——不能我一个人受惊吓,即使那个带来惊吓的人是我自己。
我始终不明白,为啥这个瘤子就找上我了,而且长在脑门正中央呢?是那次磕碰给它埋下了种子?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它有机可乘?……还有,它会复发吗?
但我的主治医生说,脂肪瘤是个致病机制尚不明朗的病。
不是你瞎吃吃出来的,更不是熬夜熬出来的,很有可能是基因里带的,也许你就是比别人更容易长这种瘤子。
至于它长的这个位置,也没什么规律可循。脂肪瘤是有可能复发的,但也没什么更好的预防手段,万一又长了,再说吧。
(手术在我头顶留下的伤疤。患者供图)
手术的疼痛逐渐在记忆中淡化,发际线里头那道疤痕也被新长的头发慢慢遮挡起来。
意想不到的是,我收获了一个令人开心的副作用:
脸上的皱纹明显变得平滑了,尤其是抬头纹一扫而光,眼角的细纹也有了很大改善——这普通的外科手术,竟然还做出了医美的效果;手术台上躺一遭,不仅切掉了撑满整个额头的大瘤子,还免费做了个拉皮儿……
医生点评
李捷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下划显示更多)
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可发生于身体任何有脂肪的部位。脂肪瘤患者常为40至60岁之间的中年人,儿童较少见。
浅表脂肪瘤可以看到单个或者多个皮下局限性包块,深部脂肪瘤可能导致疼痛、功能障碍等。
脂肪瘤好发于肩、背、颈、乳房和腹部,其次为四肢近端(如上臂、大腿、臀部)。文中作者的脂肪瘤位于额颞部,算是不太常见的位置了。
患者揣测自己额头脂肪瘤可能是由于磕碰导致,其发展迅速跟自己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关。
但实际上,脂肪瘤的病因至今不明朗,多数学者认为与炎症刺激有关,少数病人有家族史,也有观点认为脂肪瘤与先天发育不良、全身脂肪代谢障碍等有关,但是证据都不充分。
位于皮下的称为浅表脂肪瘤,也可见于肢体深部和肌腹之间,称为深部脂肪瘤。
本文患者的脂肪瘤长在脑门上,是比较典型的浅表脂肪瘤,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和症状基本可以进行初步诊断。
对位于身体内部的脂肪瘤,更多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等结果综合诊断,一些特殊部位例如心脏脂肪瘤,确诊之后还需要转到相关专科就诊。
脂肪瘤瘤体一般偏小,但也可以生长得更大,摸上去质感柔软、有弹性,用手指轻推能够让瘤体轻微移动。脂肪瘤通常很少产生严重的症状或影响,在本文中,作者额头上的脂肪瘤越长越大并且伴随着疼痛感,主要是因为瘤体长大压迫到周围的神经,导致痛感和麻木。
如果是位于肠道、心脏附近的脂肪瘤,则可能引发较严重的后果,例如消化道梗阻或出血、心脏功能异常等等,所以即使脂肪瘤恶变概率很低,也不能掉以轻心。
必须再次强调,身体任何部位出现肿块,都必须到医院就诊,由医生给出专业诊断,避免贻误病情。大部分脂肪瘤无任何症状,也无需处理,注意观察并且定期复查即可。
但如果瘤体较大甚至压迫脏器、神经等,出现功能障碍或者疼痛症状,又或者是影响到美观,可以选择手术切除。
本文患者进行的脂肪瘤切除术是微创手术,创面比较小,感染风险低;因为手术的部位比较特殊,还起到了拉皮的美容作用,可以说是个意外的收获了。
作者:Aimina媛 | 编辑:吴家翔、叶正兴
排版:韩宁宁 | 校对:武宜和
运营:李永敏 | 统筹:吴维